一、核心摘要
- 「策略性升級」(Tactical Escalation)定義:中美貿易摩擦近期升溫(如美國擴大實體清單、對中資船公司徵港口費),但本質仍屬「談判籌碼」,非全面脫鉤。
- 基線情境:雙方將回歸某種形式的「窄幅協議」(narrow deal),避免全面關稅戰,但「競爭性對抗」(competitive confrontation)長期化。
- 市場誤判風險:當前市場對美聯儲降息路徑定價過於樂觀,忽略衰退風險;美元多頭部位已建立,若利率進一步下行,可能觸發新一輪美元熊市。
- 亞洲出口已受衝擊:8 月亞洲(不含中國)出口環比放緩,顯示前期「搶出口」效應消退,貿易緊張已實質拖累區域經濟。
二、各業務板塊表現
不適用。本報告為宏觀策略報告,未評估特定行業或企業業務表現。
三、財務數據概覽
不適用。報告未提供企業層級財務數據。
四、業務進展
不適用。無企業業務進展內容。
五、未來展望與指引
1. 美國政策與利率
- 市場定價的聯邦基金利率低點(trough rate)仍高於 Morgan Stanley 經濟學家預期約 50 個基點。
- 預期美聯儲將比市場預期更鴿派,因當前定價僅反映輕微衰退風險,實際下行風險更高。
- 10 年期美債收益率與聯邦基金利率低點高度相關(R²=0.97),若利率進一步下行,美債仍有下行空間。
2. 中國策略與貿易依存
- 中國對淨出口依賴度高:2025 年迄今,淨出口貢獻約 30% 的實際 GDP 增長。
- 因此,中國將避免採取全面報復措施,以免進一步衝擊全球貿易與自身經濟。
- 中國主要訴求:要求美國撤回日內瓦會後新增的出口管制措施(如 9 月 29 日擴大實體清單、10 月 14 日港口費)。
3. 供應鏈風險
- 中國在全球稀土開採(佔 68%)與加工技術上具壟斷地位,出口管制可能引發全球供應鏈中斷。
- 主要國家對中國稀土金屬與化合物依存度:美國(75%)、日本(69%)、韓國(64%)、巴西(60%)。
六、盈利預測
不適用。報告未提供企業盈利預測。
七、股息政策
不適用。
八、投資邏輯總結與展望
跨資產策略建議:
- 美股/美債:市場對 Fed 定價過於樂觀,建議關注利率下行帶來的債市機會,但警惕短期波動。
- 美元:多頭部位已建立,若 Fed 加速降息,美元可能進入新一輪下跌。
- 亞洲/新興市場股票:
- 雖歷史經驗顯示「關稅消息可逢低買入」,但當前亞洲股市已歷經估值驅動的急漲;
- 建議降低 Beta 與週期性曝險,增持主題性對沖部位(thematic hedges);
- 短期(未來數日)存在可交易的下行風險。
九、估值
不適用。無個股或板塊估值分析。
十、投資機會
- 債券市場:若 Fed 降息幅度超預期,10 年期美債收益率或下探至 2.5–2.75% 區間。
- 大宗商品:關注稀土相關供應鏈中斷帶來的價格波動機會(但報告未推薦具體標的)。
- 防禦性資產:在貿易不確定性升溫下,增持黃金、日圓等避險資產。
十一、較當前市值有多少上漲空間
不適用。報告未提供個股目標價或市值上漲空間估算。
十二、問答環節(Q&A 要點)
Q:中美是否會走向全面脫鉤?
A: unlikely。雙方均有強烈動機避免全面衝突。中國依賴出口,美國面臨選舉壓力與供應鏈成本,最終將達成某種「窄幅協議」。
Q:市場為何低估 Fed 降息幅度?
A:當前定價僅反映輕微經濟放緩,未充分計入貿易衝擊引發的「需求驟停」(sudden stop)或輕度衰退情境。
Q:亞洲出口何時恢復?
A:短期難以恢復。8 月非科技類出口已轉負,顯示貿易摩擦影響已從科技擴散至實體經濟。若關稅升級,2026 年上半年出口將持續承壓。
Q:中國會如何反制?
A:可能針對關鍵原材料(如稀土)出口實施管制,或限制美國農產品、飛機等採購,但會避免全面報復以維持出口穩定。
風險提示(Morgan Stanley 列示):
- 地緣政治升級超預期,導致全面關稅戰;
- 美國通脹黏性強於預期,迫使 Fed 維持高利率;
- 中國經濟放緩加劇,拖累亞洲區域增長。
結論:本報告認為當前貿易緊張屬「策略性升級」,市場應關注其對 Fed 政策路徑、美元走勢與亞洲風險資產的連動影響,而非預期結構性脫鉤。短期建議降低亞洲股市曝險,關注債市與避險資產機會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