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銀行體系的特定類別貸款(SML)及不良貸款(NPL)比率正顯著攀升。過去兩年來,商業地產相關貸款一直是香港銀行風險最高的資產類別,佔銀行體系貸款總額的相當大比重。
截至2025年上半年(1H25),整個銀行體系的整體不良貸款比率已從2023年的1.7%進一步上升至2.1%;而針對商業地產領域的貸款,不良比率升幅尤為明顯。在主要銀行中,該比率差異顯著:中國銀行(香港)為1.3%,而恒生銀行則高達20.2%。
儘管貸款評級下調情況嚴重,銀行對相關貸款的撥備卻極為有限,撥備覆蓋率僅介乎1.0%至5.5%之間。銀行普遍認為,這些貸款均有充足抵押品支持,因此即使不良率高企,撥備壓力仍相對較低。據銀行透露,相關貸款的貸款價值比(LTV)通常維持在50%至60%區間。一旦借款人違約,銀行可透過處置抵押物彌補貸款損失。
更多陷入困境的資產可能將進入市場出售。截至2025年上半年(1H25),香港金融管理局(HKMA)報告顯示,全港未償還的商業地產(CRE)貸款總額約為1.4萬億港元。我們估算其中僅約30%與財務狀況穩健的上市發展商相關,意味著其餘70%(約1萬億港元)可能面臨較高的信貸風險。
按資產類別劃分,CRE貸款中有58%與非住宅物業(如寫字樓、零售及酒店等)掛鉤,而該類資產過去七年經歷了租金的大幅調整。這一長期下行週期嚴重拖累資產估值,並削弱了借款人的償債能力。
根據渣打銀行、恒生銀行及滙豐控股截至2025年上半年的數據,其商業地產貸款組合中,有35%至74%已被認列為減值貸款,或根據預期信貸損失(ECL)框架被歸類為第二階段(Stage 2)貸款,顯示信貸風險正在顯著上升。特別是過去六個月,Stage 2 CRE貸款佔比急劇攀升,其中恒生銀行的增幅尤為明顯。
此趨勢表明,部分貸款機構(尤其是外資銀行)可能考慮出售陷入困境的貸款組合,以鞏固未來盈利及資本緩衝。據彭博報導,恒生銀行正尋求出售一個規模不少於78億港元的物業貸款組合,相當於其香港商業地產貸款總額的約6%。據悉,該組合包含與英皇國際集團(Emperor International Holdings)及大鴻發企業(Tai Hung Fai Enterprise)相關的資產。
銀行與買方可能以何種價格達成交易?
我們對一宗2018年購入的中環寫字樓物業進行了案例研究:當時貸款價值比(LTV)為50%,估算入場收益率約為2.7%。此後,單位租金已累計下跌44%。假設根據近期市場交易,合理退出收益率為4%,我們估算銀行在處置該類抵押物時,相對於原始貸款金額可能面臨約25%的回收損失。此外,銀行在管理這些不良貸款過程中,還需承擔持有成本及法律費用。
鑒於香港商業地產市場持續面臨挑戰,我們認為部分銀行可能願意進一步折讓出售相關貸款組合。根據我們的案例分析,若銀行願意在不良貸款帳面價值基礎上再給予15%至35%的折讓(haircut),投資者的入場收益率可提升至5.0%–7.5%,使此類資產收購機會變得日益具吸引力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